數據顯示,現在人們的入睡時間相比30年前,已經延后了平均1小時左右,而白天的工作時間并沒有相應延遲和調整。睡不好、睡不足、睡不實,已是社會各階層、各年齡群體的普遍現象,并且日趨呈現低齡化態勢,嚴重降低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,影響工作決策效率及身心健康,好睡眠儼然成為現代都市生活的“奢侈品”。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,全球約平均有29%的人存在各類睡眠問題,而我國各類睡眠障礙的患病率竟高達42.7%,因此我們要大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,關注健康睡眠,必須高度重視睡眠環境和睡眠微環境,睡眠微環境包括但不限于被窩溫度。
睡眠環境左右睡眠健康
長期以來人們從醫學生理學、心理學等方面對睡眠進行了許多探索與研究,但要保證高質量的睡眠,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睡眠環境,尤其是寢具等外在可變的物質條件,往往越簡單的方法越有效。
睡眠環境主要包括睡眠大環境和睡眠微環境,提高睡眠質量除了要關注眾所周知的睡眠大環境,包括聲音、色彩、室溫、空氣濕度、氣味、通風、光線、空氣質量和空間等自然環境影響外,更要重視睡眠微環境,是指睡眠時人體與被子、床墊、枕芯等寢具所形成的空間內床被氣候,可通俗理解為被窩溫度和濕度(人體熱舒適性最基本的條件是維持人體自身熱平衡,用下法計算:人體蓄熱量=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能量-人體對外做功-人體對外輻射所散失熱量-人體通過對流散失的熱量-人體通過蒸發散失的熱量),寢具用品等與睡眠時人體密切接觸的物品是構成“睡眠微環境”。
寢具很重要,32℃被窩微環境最合理
什么樣的睡眠微環境最適合睡眠并有益健康? 人體對冷熱的舒適感和接受度,不能以單一的氣溫表示,而必須綜合考慮與氣溫有關的濕度、溫度等氣候條件。不同的人,因性格、體質、皮膚和脂肪情況以及所穿衣服的不同而感覺也不盡完全相同,這是由于人體基礎代謝率的差異性所決定的。因此,正確地衡量睡眠環境要從三方面著手,即:臥室物理環境、寢具性能、個體睡眠與環境的相互關聯。
深度睡眠時體溫下降和不自主出汗,是正常的睡眠生理特征,而深度睡眠是評價睡眠質量的重要客觀指標,這為相關產品的研制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。國外有關研究資料表明,人身體局部溫暖度為32℃左右、相對濕度50%、氣流速度25cm/s的睡眠微環境最為標準,也令人感到很舒適,能有效延長深度睡眠時間,被窩溫度過高會導致身體流汗過多,造成身體水分流失并滋生螨蟲,過低則會引起機體的自我保護,都會干擾正常睡眠、降低睡眠質量。其原理是因為人體入睡后的副交感神經抑制,體溫相對清醒時要低2℃左右但大致保持恒定,這也是許多人在后半夜或清晨易有早醒并感覺冷的生活體驗,相信隨著相關科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,其機理也會更加清晰明了,所以被窩溫度是影響睡眠微環境的主要因素。
選好寢具幫助睡眠
以往,人們在挑選寢具時,往往只注重紗支面料、花色式樣和價格,而忽略一些現代高科技紡織材料對睡眠所產生的積極作用,因為近年來世界紡織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,家用紡織用品也被賦予了各種不同功能和鮮明時代特征。那么,什么樣的寢具有益于健康睡眠呢?
根據季節氣候和室內溫度的變化,依據不同人群的代謝率,科學選擇相應舒適的寢具,通常其保暖性能與填充物成分、厚度、蓬松度、含氣率等因素有關,建議以身高體重來衡量和選擇合適的床墊和枕芯。被子應盡可能輕柔,保溫和透氣性能良好,不給身體增加額外負擔,因怕冷而蓋上厚重的被子會導致身體血液微循環不良,存在誘發腦循環障礙和心臟疾病等危險;床墊軟硬度要適中,彈性適度,褥墊不要太軟或太硬,這樣就可以保持人體脊柱正常的S形生理彎曲,使肌肉不易疲勞。另外,枕芯高度、床鋪面積、床架高度乃至睡床方位等要素,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或多或少會影響睡眠。從人類學和人體工效學的角度綜合考慮,越是貼近身體的物品就越需要人性化專業設計,因此專業寢具是提高睡眠質量最值得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廣大醫護人員在進行臨床和基礎醫學研究的同時,也應提高對睡眠微環境的認識,讓更多民眾受益于紡織、材料和力學的適宜科學技術,使公眾睡眠質量和生活滿意度得以進一步提高。
努力改善睡眠微環境,研制開發更加專業、科學、有效快捷的產品,來滿足我國日益增長且多元化的健康需求,睡眠微環境將成為民生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。而健康睡眠的專業被子、枕芯類寢具消費必然會成為新的消費趨勢,追求良好睡眠必將逐步成為新時代最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之一。
鄭重聲明:本人系汪光亮同志2010年發表的原創文章,引用請注明來源。